言出必行”,李克强在博鳌,为何特别谈到它?

2019-03-29

“有法可依”意味着,既要“有法”,还要“可依”。正所谓“言出”之后,更要“必行”——在前者划定预期之后,更需要通过后者,让预期变得牢靠、转为现实。

“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,只会越开越大。”一年前,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郑重宣示言犹在耳。当时他特别强调,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。

3月28日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演讲时,再度阐明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和诚意。他特别表示,中国将“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,切实维护各类企业合法权益”,并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再作承诺——

“专利法修正案草案已经提请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。这次修法将引入加倍惩罚的赔偿机制、大幅提高法定赔偿额,要让严重侵权假冒者承担付不起的代价。不允许强制转让技术。”李克强说,“我们言出必行,对违法者依法严肃处理。”

显然,高层一再强调知识产权保护,意在凸显对产权保护的特殊重视。而后者,恰是市场中最牵动人心,也最易出现“痛点”的“命门”所在。

产权保护的背后,是公正、平等、法治化的市场秩序,对于一个开放市场而言,这是最重要的“基本盘”。产权保护到位与否,直接决定市场环境的优劣,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一国市场的吸引力和含金量、决定着对外开放的成果和效能。缺了这个基本盘,即便在优惠政策、特殊待遇等方面给出再多增量,恐怕都会无功而返。

时下的世界经济,并没有摆脱密布的不确定性阴云。稳预期、提信心,是全球关切,也是中国经济的重中之重。去年至今,高层已经多次强调,中国应对挑战,不搞“大水漫灌”强刺激,也不会留恋曾经的粗放增长,更不会为了眼前不惜代价、竭泽而渔。如何顶住下行压力?关键靠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,由此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。

有活力,先要有信心;市场主体有信心,先要求市场环境可预期。最大、最可靠的可预期因素,不在别的,正在于稳定而良好的市场秩序,在于通过顶层制度设计和微观监管执法两个方面的发力,来堵塞“不法”的空间。

两周前,作为中国外商投资领域基础性法律的《外商投资法》,在全国人代会上获高票通过。这为外商在华投资给出了明确的开放信号,亦为中国的进一步扩大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砝码。其中尤其引发关注的,就是针对产权保护的明确重申,及对营造更加稳定、透明、可预期和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、营商环境的重点表述。

对市场主体而言,这无疑是制度层面的正向信号。而同时,“有法可依”意味着,既要“有法”,还要“可依”。正所谓“言出”之后,更要“必行”——在前者划定预期之后,更需要通过后者,让预期变得牢靠、转为现实。

值得期待的是,针对《外商投资法》的落实行动,正在加速展开。

同样在博鳌论坛上传出的消息:为确保《外商投资法》有效实施,中国政府已启动配套法规、规章制定工作,以细化《外商投资法》确定的主要法律制度,形成可操作的具体规则。这件事将在年底前完成,确保明年1月1日与《外商投资法》同时实施;并且,有关法规、规章和规范性文件,“凡是与外商投资法不一致的,都要坚决予以废止或修改”——这部曾一度被外界担心会否太过“原则性”、能否形成有效有力保护的法律,正在用具体的路线图时间表展现发力决心。

而在此基础上,后道的“有法必依”,以及“执法必严”“违法必究”,都会承载更多更深期待。对于各级政府而言,这无疑是一个长久考验。

政府既是正常市场秩序的守卫者,本身亦是一个需要切实自律、并充分接受监督的主体,政府部门的一举一动、一言一行,都可能向市场主体释放信号。市场始终期待政府放出正向而积极的信号,而这些信号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一桩桩个案、一次次行动中体现出的“言出必行”。无论是市场最为关切的产权保护领域,还是处理同市场相关的种种问题,一切具体的微观行动,都要尊重规律,顺应期许,合乎制度设计的初衷,并且兑现宏观层面的庄重许诺。这是有为政府的应有之义。

中国历来是重信用的国度,“言出必行”,自然也应当是一贯的遵循——对内,这是政府对市场作出的庄重承诺;对外,这是中国向世界展现的大国担当。(朱珉迕)


分享